减少的份额哪里去了?一块是周教授刚才说的到了企业这块,其中垄断性行业的占比增加了。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也说中国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度的改革。但是,现在总的看,银行信贷已经有所放松,特别是对住房按揭贷款有选择地放松了,不管是住房按揭贷款利率,还是贷款审批速度都有改善。
搜狐财经: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在谈到股市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关注其短期的指数表现,而不太谈其最基本的制度建设,这是为什么呢?陈志武:大家都失望了吧。但是人就是这样的,只能通过让他们经受挫折才吸取教训,逼他们去关注这些上市公司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股市变成良币驱赶劣币的机制。要保护投资者权益,没有独立的司法体系,而单靠证监会是不行的。一方面,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几年,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主要依赖投资,依赖出口来带动,而不是靠民间消费来带动。就有了很多地权的衍生交易市场。
政府什么都管之后,社会就容易变懒,出了问题当然也会怪政府。经济改革能做的已经差不多了 搜狐财经: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到头了,您认为是这样吗? 陈志武:目前能通过经济改革做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我们对统计局三份有关消费的数据——居民消费调查、宏观的消费数据和社会零售总额做了仔细的比较。
国内外经济的进一步平衡还有待于政府深入推进要素市场的改革,包括实现利率市场化、增加汇率弹性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如果对总量指标进行比较,数据缺口更大。居民将收入多用于储蓄时,消费就会相对减少。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我国现在的问题是少量富人集中占有大量国民收入。
国家统计局进行数据推算时主要根据居民调查,但其可靠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过去十年居民储蓄率上升约15个百分点,其中部分源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而以中国的国情与之比较,几乎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朝有利于消费增长的方向发展。总消费与社会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走势通常不一致,因为二者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相关性较高。此外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等可能都与消费疲软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以通过上述三个渠道来影响消费增长。社会零售总额的80%与消费相关,而这部分占到总消费的60%左右。
我们近几年担忧的是所谓的国进民退,即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会造成数据的偏差,也不应是主导性因素。国民经济再平衡趋势的反对意见对于以上分析,业界和学界从三方面给出了反对意见:第一,多数人认为在居民投资率维持高位的前提下消费占比不可能回升。首先是要素市场的改革,不仅是建立激励机制,还需要改变收入分配的格局,包括居民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居民的大格局。以服装消费支出为例计算增长率,早期三份数据的走势较为一致,但近几年社会零售总额和另两份数据间的偏离越来越大。
我国的消费将会日益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郭凯等所作的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消费比率受到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总之我们认为国民经济再平衡已经出现萌芽,这一趋势能否持续有赖于进一步推进政策改革。
据我们了解,统计局的宏观消费数据是根据居民消费调查数据推算的,虽然社会零售总额也是参考指标之一,但并不作为主要指标。官方数据表明,2000年消费占GDP之比为62%,而2010年降至47%,即十年来消费占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
所以经济再平衡的关键之一在于让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最后即便我们的初步发现与事实相符,推动再平衡的主要因素也是市场变化,而不是政策改变。第三,我们认为要素市场扭曲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过去几年的工资高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并使得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同时使低收入阶层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之所以说我国消费疲软,是因为GDP增长速度更快,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同时经常项目顺差和投资占GDP之比越来越高,但事实上消费支出、经常项目顺差和投资占比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在政策研究中特别关注。
所以目前中国的消费占比上升可能不是短期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的必然。二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
无论从哪种渠道解释高储蓄率,未来降低储蓄率仍是刺激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机制。(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认为过去三五年中小企业的大幅度活跃能明显扭曲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过去十年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占比下降,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工资水平较低,另外可能与市场利率扭曲有关,因为目前居民存款的实际回报均为负,投资回报也较低。
这个推论与经济学常识相悖,通常我们认为服务消费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不应低于其他消费品。因此对于经济再平衡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刺激消费是核心问题。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可靠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但仅从比较结果来看,国民经济似乎已经出现了再平衡的迹象。如果仔细观察国内经济,可以发现过去几年的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工资增长开始加速,消费尤其是社会零售明显得到改善。
未来,我国的消费会变得日益强劲。这与另一组官方数据也是矛盾的: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投资的一半,但2011年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基本相当。
因版面有限,本文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网站www.cf40.org.cn) 进入 黄益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消费增长 。例如不少分析师认为旅游消费的数字被严重低估,海外消费是否算入官方数据也不得而知
所有那些环节,很多甩在了境外,由发单的跨国公司去完成。好歹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灵敏地知道市场动向,可以及时调整。
整体看去,中国城市化的小马,拉不动工业化的大车。这就是红蜻蜓在2008年的冲击当中,受伤程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东部沿海出口主导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突然失速。上世纪90年代以降,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温州货走向更远的市场。
出口导向驱动的高速经济增长,遮蔽了中国经济的一条软肋,那就是城市化滞后。这也是2009年以后,虽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以及刺激消费等口号不断升温,但最后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才抵御了全球危机对中国增长的影响。
传统的温州商业模式,即做市场、带工厂,也一路转为接单工业。可是,钱总对此不乐观。
说白了,在现实条件下能够替代外需这匹大马的,只是投资,而不是消费驱动的内需。比较之下,外销订货数目巨大,回款的信用好,特别是交易简便,签了合同、发个传真就可以做生意。